碩士生參加成考不是“回爐”
2007年11月14日 北京考試報
在2007年全國成人高校招生統(tǒng)一考試中,多了一些高學歷的人。僅上海考生中本科學歷的就有390多人,其中還有15名碩士。北京某報在報道這一新鮮事兒的時候,用“回爐”一詞來形容,我以為多有不妥,容易造成誤解。
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有關“回爐”的解釋是:重新熔化,比如廢鐵回爐、回爐再造等。在大多數(shù)人的印象中,“回爐”也是指不合格的東西重新再次冶煉。
任何一種培養(yǎng)方式也不可能把一個人一輩子所需要的知識或者技能全部教給學生。專業(yè)這么多、學科這么多,不可能一下子都學完,有待于今后慢慢來學。如果把這個過程一定要比喻成煉鋼的話,那么不管今后再學什么專業(yè)都是一種深造,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,而非因為不合格而“回爐”。
報道稱,越來越多的報考者不是單純沖著文憑,而是希望通過成人高考提升自己的職業(yè)技能,增加專業(yè)知識。很多高學歷考生參加考試是為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。從這些情況看,他們參加成人考試都不屬于“回爐”的范圍。
如果一個本科生考研,不會有人說他是“回爐”。如果一個碩士讀博,更不會有人這樣講。從低學歷到高學歷,人們都會稱之為深造。在傳統(tǒng)觀念里,書也只能往高學歷讀才是人往高處走。一旦有本科生讀自考、成考、高職,就會認為是反常的,甚至被譏諷為“回爐”。這不能不說是偏見。這種偏見在一定程度上成了一些人繼續(xù)學習的顧慮。
并不否認有的人接受教育之后沒有達到應有的標準,需要“回爐”重新學習。但對于所有高學歷者學低學歷統(tǒng)稱為“回爐”,甚至借以暗諷教育的失敗,就不妥當了。我們并不是和一個詞匯的具體用法較勁,而是注意到了其暗含的意思容易造成負面的影響。
在現(xiàn)代社會里,全民學習、終身學習是一個大的趨勢。如果一個人只能往高學歷學,否則就是“回爐”的話,博士就沒法兒繼續(xù)學了。在原來學習的基礎上無論再學什么,不管職業(yè)技能也好,不管自考高考也好,都是積極上進的表現(xiàn),都是不自滿的體現(xiàn),而不一定是當初沒有學好的結(jié)果。所以,對于學習者我們都應該予以充分的支持和鼓勵,努力營造繼續(xù)學習光榮的社會輿論氛圍,而不是用世俗的偏見來看待他們,給他們增加顧慮和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