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品精品综合在线网|国产精品jizz视频|国产丝袜jk福利在线观看|一区二区三区四亚洲

相關(guān)閱讀

孟子正義論

對此,司馬光說:“子思、孟子之言,一也。夫唯仁者為知仁義之為利,不仁者不知也。故孟子對梁王直以仁義而不及利者,所與言之人異故也?!?《資治通鑒·周紀二》[13])司馬光的意思是:孟子倡言“義利之辨”乃是針對特定之人而言,如魏君、宋牼等;推而廣之,則是針對程子所說的當時所有“唯利是求”之人。

何謂“以義為利”?這就需要對“利”進行兩個方面的分析:

其一、凡所謂“利”,實際上有兩種指謂:利己、或私利;利人、或公利。孟子儒家不僅不反、而且竭力倡導公利,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。但儒家也并非一概反對私利。孟子曾舉了兩個極端的例子:

楊子取為我,拔一毛而利天下,不為也;墨子兼愛,摩頂放踵利天下,為之。子莫執(zhí)中。執(zhí)中為近之;執(zhí)中無權(quán),猶執(zhí)一也。所惡執(zhí)一者,為其賊道也,舉一而廢百也。(《盡心上》)

楊子是極端的私利,墨子是極端的公利;然而兩者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將公利與私利截然地對立起來。孟子反對這種截然絕對的觀點,因此,既反對楊朱式的極端私利,也反對墨翟式的極端公利,而是傾向于子莫(人名)式的“執(zhí)中”,并且主張不僅執(zhí)“中”為“經(jīng)”,而且尤須有“權(quán)”(權(quán)變)。這個問題,與孟子所主張的儒家的愛的差等性密切相關(guān)。(詳見下節(jié))

其二、凡由損人而利己,則是不義之利;凡由利人而利己,則是正義之利。這就正如孔子所說:“富而可求也,雖執(zhí)鞭之士,吾亦為之;如不可求,從吾所好”;“不義而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”。(《論語·述而》)

這里更根本的問題是:假如沒有“利”的問題,也就沒有“義”的問題。這是因為:正義問題的提出,恰恰是為了解決利益沖突問題的。利欲必然導致利益沖突,制度規(guī)范的建立正是為了解決利益沖突問題;而為了建立制度規(guī)范,這才需要提出正義原則來作為價值尺度。

四、正義與仁愛

孟子之所以并不反對利欲,其實是因為:按儒家思想的邏輯、同時也是生活的實情,是必然要談、而不可能不談利欲的;具體來說,仁愛必定導向利欲。我們愛一個人,自然便欲利這個人:愛親便欲利親,愛人便欲利人。然而人們往往不明白這一點,而誤以為儒家以義非利。在這個問題上,荀子是最明確的,那就是他的“愛利”(愛而利之)思想,意即:愛己必欲利己,愛人必欲利人。(《荀子·強國》)其實,孟子也同樣有這樣的觀念,例如他說:舜對他的弟弟象,“親之,欲其貴也;愛之,欲其富也?!?《萬章上》)愛而欲其富貴,就是愛而利之。只是鑒于當時“天下之人唯利是求”的情勢,孟子才僅以“義”為名、而不以“利”為號,從而提出“義利之辨”。

要弄清這個問題,首先須澄清儒家的“仁愛”觀念。儒家的仁愛同時包含著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:一方面是差等之愛;一方面是一體之仁。假如只有一體之仁的一面,則與墨家“兼愛”無異。假如只有差等之愛的一面,則無法解釋“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,皆有怵惕惻隱之心”(《公孫丑上》)這樣的情境,因為孺子與我非親非故;甚至必然導向楊朱那樣的極端利己主義,因為差等之愛表現(xiàn)為一種“外推”,這邏輯地蘊涵著“反推”,其起點必定是自我的自愛、愛己。

關(guān)于這一點,我們可以來仔細分析一下。孟子關(guān)于差等之愛的論述,最經(jīng)典的是如下一段:

君子之于物也,愛之而弗仁;于民也,仁之而弗親。親親而仁民,仁民而愛物。(《盡心上》)

這里存在著這樣一種外推的等級:愛親→愛民→愛物。但事實上這里存在著一個最初的環(huán)節(jié),就是愛己、或者說是自愛:愛己→愛親→愛民→愛物。必須指出:儒家、包括孟子是有自愛或者愛己的觀念的。在這個問題上,荀子有最明確的論說:“子路入,子曰:‘由,知者若何?仁者若何?’子路對曰:‘知者使人知己,仁者使人愛己?!釉唬骸芍^士矣!’子貢入,子曰:‘賜,知者若何?仁者若何?’子貢對曰:‘知者知人,仁者愛人?!釉唬骸芍^士君子矣!’顏淵入,子曰:‘回,知者若何?仁者若何?’顏淵對曰:‘知者自知,仁者自愛?!釉唬骸芍^明君子矣!’”(《荀子·子道》)其實,孔、孟亦然。孔子所說的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(《論語·雍也》),“己欲立”、“己欲達”正是自愛的表現(xiàn)。孟子反對“自暴自棄”也是自愛的表現(xiàn),他說:

自暴者,不可與有言也;自棄者,不可與有為也。言非禮義,謂之自暴也;吾身不能居仁由義,謂之自棄也。(《孟子·離婁上》)

這個“愛己→愛親→愛民→愛物”的差等序列,自然而然就會導向“利己→利親→利民→利物”的差等序列。這是因為:仁愛自然導向利欲。我們愛物,就會利物;愛人,就會利人;愛親,就會利親;愛己,就會利己。這也就是荀子明確表述的“愛利”(愛而利之)觀念。

所謂“愛人”“利人”與“愛己”“利己”其實是相對而言的:對于物來說,愛民也是一種私利;對于民來說,愛親也是一種私利;對于親來說,愛己也是一種私利。反之,對于己來說,利親就是一種公利;對于親來說,利民就是一種公利;對于民來說,利物就是一種公利。這就是仁愛中的差等之愛的實情。

正義原則所要求的,其實也就是在“愛己→愛親→愛民→愛物”、“利己→利親→利民→利物”這種差等序列上的推擴,這正是仁愛中的一體之仁的體現(xiàn)。一體之仁本質(zhì)上乃是對差等之愛的超越;這種超越之所以可能,是因為生活存在的本源情境就是如此,在這種本源情境中,我們原本并無差等,無“我”、無“物”。[14]

[1]   [2]   [3]   [4]   [5]   [6]   [7]   [8]   [9]   [10]   [11]

 

分享到: